对比三亚女子被咬身亡,东莞男子被咬后,他的一个动作,捡回条命_血清_急救_照片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在我们的生活中,危险往往隐藏在看似寻常的场景里。被蛇咬伤虽是小概率事件,却可能因关键处置差异引发截然不同的结局。今年6月3日发生在广东东莞的一则真实案例,便为我们敲响了科学急救的警钟。

2025年6月3日晚7时许,广东东莞市民黄先生如往常般在小区湖边散步。夜幕初垂,他穿着拖鞋走在石板路上,未注意到前方3米处的阴暗角落,一条长约50厘米的青蛇正蜷成圆盘状,鳞片在微光下泛着冷冽的青芒,宛如一柄潜伏的翡翠匕首。

当黄先生左脚不经意间触碰到蛇尾时,脚趾突然传来针刺般剧痛,蛇头闪电般扬起,毒牙已精准刺入他的大拇指。他本能地俯身查看,只见青蛇吐着信子退至半米外,足趾伤口处两个细小血点正渗出淡淡血丝。

展开剩余82%

剧痛并未击溃黄先生的理智。他强忍着逐渐蔓延的麻木感,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呼救,而是掏出手机,打开闪光灯对着蛇身连拍3张照片:青绿色躯干、菱形斑纹、尾部有黑色环纹,这些细节后来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密码。

完成拍照后,他才拨打120并赶往附近医院。急诊室内,医生根据照片初步判断为「竹叶青蛇咬伤」,但院方暂无非洲蝮蛇属的抗蛇毒血清。凭借清晰的影像资料,医护人员10分钟内联系到市第三人民医院调配血清,从咬伤到完成注射仅耗时1小时47分钟。

蛇类辨识度是急救核心。主治医生事后解释,不同蛇毒的血清完全不通用,误诊可能延误最佳救治窗口。黄先生回忆起当时场景仍心有余悸:幸亏想起科普里说要拍蛇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
与黄先生的幸运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6月1日发生在三亚的悲剧。一名27岁女子在三亚酒店步道被蛇咬伤后,因现场光线昏暗未能看清蛇的特征,家属也未留存影像。送医后导致延迟治疗,最终抢救无效离世。如果能拍下蛇的照片,或许能早30分钟确诊。参与救治的医生在病例讨论中感慨。

随着气温升高,蛇类进入活跃期。根据《中国蛇类图鉴》统计,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次被蛇咬伤,其中毒蛇咬伤占比约20%。如何在危险来临时化险为夷?专业建议分为防与救两部分:

预防阶段:主动规避风险

环境预判:雨季避免穿越草丛、溪涧,夜间出行携带强光手电,穿高帮鞋+长袜(裸露脚踝是主要攻击目标);

物理防护:野外活动可喷洒含「硫磺+雄黄」的驱蛇药剂,露营时设置封闭帐篷并远离水源;

行为规范:遇到蛇类时保持静止,缓慢后退,切勿挑衅或试图捕捉(90%咬伤发生在主动攻击场景)。

急救阶段:冷静执行「黄金三步」

1. 静态观察:立即停止走动,坐下或躺下(减少血液循环加速毒素扩散),记录咬伤时间;

2. 特征留存:用手机拍摄蛇的正、侧、尾部照片(若蛇已逃离,尽可能描述颜色、斑纹、瞳孔形状等细节);

3. 科学送医:直接拨打120并告知医院蛇类特征,优先送往有血清储备的三甲医院。严禁操作:用嘴吸毒、切割伤口、冰敷或涂抹不明草药(可能加剧感染)。

从医学角度看,全球现有约600种毒蛇,我国分布有50余种,不同蛇毒的毒性机制差异极大:

神经毒素(如银环蛇):可导致呼吸衰竭,黄金救治窗口仅4-6小时;

血液毒素(如竹叶青):引发凝血障碍,需在12小时内注射血清;

混合毒素(如眼镜王蛇):兼具两种危害,致死率超50%。

一张清晰的蛇类照片,相当于为医生提供了「毒源地图」。数据显示,有影像记录的毒蛇咬伤患者,血清匹配成功率比无记录者高78%,平均救治时间缩短2.3小时。

黄先生的经历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:在意外面前,冷静与知识比运气更可靠。当我们掌握「观察-记录-科学处置」的急救逻辑,就能将被动遭遇转化为主动求生。这个夏季,愿每个人都能以敬畏之心与自然共处,让理性成为对抗风险的最强铠甲。

对此,各位怎么看呢?

发布于:广东省